2月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了“中國天眼”項目負責人和科研骨干,聽取“中國天眼”建設歷程、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情況介紹??倳浿赋?,“中國天眼”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實現了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為此默默工作,無私奉獻,令人感動。
“中國天眼”學名叫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
2016年“中國天眼”落成啟用,總書記曾專門致信祝賀。二〇一七年新年賀詞中,他又專門提及“中國天眼”。此次貴州之行,他親切會見了“中國天眼”項目負責人和科研骨干,愈發凸顯了這一國之重器的重要意義,再度宣示了我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和信心。
敢創新,能創新
如果要問,“中國天眼”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除去科學上的價值不論,或許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敢創新,能創新。
“中國天眼”曾是一個大膽到有些突兀的設想。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缭绞桨l展,比肩世界先進,還要為全人類叩問宇宙亙古之謎,當時在不少人看來簡直是“空中樓閣”。
但南仁東等科技工作者扛起這份如山的責任,歷時20多年,在偏遠的貴州山區,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科學工程。
在這個過程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闖勁,當然更離不開中國多年發展積累的實力。
某種程度上,“中國天眼”的建設正是當下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這份標志意義,不只是像人們看到的那一口“大鍋”那么簡單。
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
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察看“中國天眼”現場,并同總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連線,向他們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拜年,再次彰顯了他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關心關懷。
從“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到“奮斗者”號萬米深潛,從“天問”奔火到“嫦娥”攬月……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進程中,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多次強調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