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是土壤的一種,在全球分布相當廣泛。我國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黃土分布區之一。
我國黃土的分布,西起甘肅祁連山脈的東端,東至山西、河南、河北交接處的太行山脈,南抵陜西秦嶺,北到長城,跨越陜西、山西、寧夏、甘肅、青海等五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
黃土是最新的地質時期(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所以其性質比較疏松、特殊。典型的黃土是由黃灰色或棕黃色的塵土和細粒組成,質地均一,以手搓之易成粉末,多孔隙,在干燥時較堅硬,一旦被流水浸濕,通常容易剝落和遭受侵蝕,甚至發生坍陷。
黃土從何而來?我國的黃土主要來自里海以東,北緯35°~45°的內陸沙漠盆地地區。來自沙漠盆地中的上升氣流將粉塵顆粒輸送至高空,進入西風環流系統,隨著西風帶的高空氣流自西向東及東南飄移至東部地區,發生大規模沉降,堆積起來的粉塵顆粒,由于生物化學風化作用形成黃土。
黃土有哪些妙用呢?
首先,黃土是一種非常肥沃的土層,對農業生產極為重要。但是由于黃土地區一般植被稀少,水土易于流失,容易給農業生產和工程建設帶來嚴重的危害,因此,需要科學合理地使用。
此外,黃土還有藥用價值。我國古文就有記載:“入地三尺以下的黃土,勿沾污物,可作藥”。黃土可以和中解毒,治中暑吐瀉,痢疾,癰疽腫毒,跌撲損傷。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黃土沉積物中不同沉積層的顏色和粒度等都有所變化。不同時期形成的黃土和古土壤中的粒度不同,其成分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也有所不同。在氣候相對比較溫暖濕潤的時期會形成古土壤層,通常顏色偏紅。所以我們在土壤中看到交替分布的黃土-古土壤層是地質歷史時期,黃土在堆積過程中由于古氣候變化(冷暖、干濕)形成的黃土-土壤序列。通過對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古氣候,恢復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