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簡稱海工大)今年的“報考指南”中首次出現“電磁發射工程”專業。這被普遍解讀為中國海軍為發展電磁彈射型航母以及電磁軌道炮這類高科技裝備培養使用維護和初級指揮人員,甚至有香港媒體認為,中國在電磁彈射器領域獲得重大突破,將在2020年完成建造。而中國軍事專家表示,這應該是海軍為應對海軍裝備未來發展,為電磁發射技術預先儲備人才的重大舉措。
海工大要為電彈航母“蓄力”?
香港《東方日報》12日題為“海軍工程大學招生現相關專業課程,中國航母電磁彈射突破”的報道稱,目前仍在研制中的國產航母,戰機起飛采用電磁彈射技術或已成定局。內地海軍工程大學今年的招生專業中,首次出現“電磁發射工程”專業,主要培養熟悉電磁發射系統技術的初級軍官,這意味中國海軍的電磁彈射技術,已取得重大進展。
報道稱,由于電磁彈射器、電磁炮等裝備是電磁發射系統的具體應用,故此海軍工程大學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將成為中國海軍未來相關人才的搖籃。從該系畢業的學生,有望在電磁裝備的日常維護檢修方面快速上手。
實際上,《東方日報》的部分信息來自軍方媒體的“2017軍校巡禮”系列報道中的一篇。該報道稱,“電磁發射工程”專業旨在“培養從事電磁發射系統技術設計、生產監造、運行管理、壽命保障的初級軍官”。專業課程包括電機學、電力電子學、自動控制原理、電磁發射原理、電磁發射系統等,學制四年。授予軍事學或工學學士學位。
首設電磁發射專業意義重大
《東方日報》的報道稱,海軍工程大學首設“電磁發射工程”專業,意味著中國海軍已具備較成熟的實用性教具,更意味首批學生畢業時,海軍的電磁彈射技術已經服役。此外,這也顯示海軍已著手準備電磁彈射器、電磁炮等一系列高新電磁裝備的服役工作,正式邁向電磁時代。
報道稱,一直以來,中國很少對外公布有關彈射器研制的進度,而國產航母001A仍采用滑躍起飛方式,令外界猜測中國是否尚未掌握電磁彈射技術。不過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早前受訪時稱,中國艦載機的彈射起飛技術完全沒有問題,更強調中國掌握的技術不輸美國,是中國首次以半官方形式向外界披露有關彈射器技術的發展情況。文章稱,外界推測,解放軍首套實用的國產航母電磁彈射器將于2020年建成,首艘采用電彈技術的國產航母將于2024至2025年下水。
一位業內專家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說明電磁發射技術基本成熟,也說明國家對該技術的高度重視。
人才培養先于武器服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電磁發射工程既包括艦載機起飛用的電磁彈射器,也包括電磁軌道炮等武器裝備。而電磁軌道炮是目前世界各國的一個研制重點,海軍招收相關人才,是應對當今裝備發展最新潮流的舉措。
不過另一位中國專家認為,從公開報道來看,該專業主要是為電磁彈射、電磁發射相關的武器提供初級的設計、監造、使用和維護人員,主要還是使用和維護人員。這說明部隊已經對這類人才有了現實需求,也就是說海軍相關方面很可能已確定研制、裝備電磁彈射系統或者電磁軌道炮這類裝備。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學員畢業后就正好趕上采用電磁彈射器的裝備,也很難就此判斷電磁發射的相關武器裝備服役的時間。
該專家表示,通常而言,針對采用全新技術的新裝備服役,部隊要事先進行人才儲備,不能臨時抱佛腳。而中國軍方通常是“寧要人才等裝備,不可裝備等人才”。有時候,為了更快速地掌握新裝備,一些擬接收新裝備的部隊還會派人進駐廠家,與工廠技術人員一起邊設計、邊試驗、邊學習,以加快裝備形成戰斗力的速度。因此,總體上看培養相關人才要大大超前于裝備服役時間。設置電磁發射專業最大的意義很可能是海軍相關方面已經確定研制裝備電磁彈射系統或電磁軌道炮這類裝備,但從時間上并不完全接軌。
另一位熟悉相關情況的中國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首次出現該專業說明中國軍方對該專業的高度重視,也說明對該專業的研究和后備人才的培養已走上正軌?!斑@標志著中國電磁發射技術已經成熟,可以運用于實踐。該專業的開設也說明中國對該技術的高度重視,已經開始進行人才培養。與此同時,電磁彈射技術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即便是美國的電磁彈射技術也在不斷研究與完善中?!?/p>
對于下一艘國產航母會不會使用電磁彈射技術,該專家認為,時間上有些緊,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不過,中國知名航母專家李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直接采用電磁彈射器當然是最好的,有助于中國在航母技術方面追趕世界最先進水平。不過在對于蒸汽彈射技術掌握更為透徹的情況下,先將這種技術應用到航母上也不失為一種較為明智和合理的選項。(章節 劉 揚)